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:新a8娱乐平台 > 新闻动态 > 1967年,李连庆回乡遭嘲笑:别学你连庆叔,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
1967年,李连庆回乡遭嘲笑:别学你连庆叔,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9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02

1957年的时候,李连庆担任警卫工作,亲眼目睹了那位伟大人物晚年时的生活情景。

主席离世后,他接棒成了叶剑英将军的贴身保镖头头,等到退休时,已经是个副军级的干部了。他这辈子真是风光无限,但由于工作性质特殊,李连庆的亲人只知道他在部队里待了很多年,还以为只是个烧饭的厨师呢。

76岁那年,他带着130万的积蓄回到了广东西部的山里头,想给穷困的家乡出点力。他用自己晚年的一点力量,写下了一篇关于老战士再立新功的动人篇章。

【昔日拳王成为主席警卫】

1932年2月,李连庆在高要市禄步镇的荷路村来到了这个世界。荷路村坐落在险要的山地里,位置很偏远,这里的老百姓从老早以前就靠练武术来保护自己的村子。

李连庆从小就跟村里的武术师傅学功夫,由于他天赋异禀,练习又特别卖力,没多久就在村里闯出了名堂,18岁那年,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“武术高手”了。

1950年6月份,朝鲜那边打起来了仗,全国上下都沸腾了,都想着去当兵。刚满十八岁的他,做出了个让全村人都意想不到的选择,那就是报名参军。

他11岁那年父亲就走了,成了家里头唯一的壮小伙儿,做那个决定时,他压根儿就没跟妈妈商量一下。

“国家召唤,家里再紧巴也得挺过去。我跟妈说了这想法,她最后也只能同意了。咱们那地方太偏远,我匆匆打包好,第二天一早就往县城赶,去办报名的事儿。办好后,我直接背起行李,就奔肇庆军分区报道去了。”李连庆回想起当时情景说道。

没多久,在家人的殷切盼望下,李连庆满腔热血,怀揣着报效国家的志向,紧跟着队伍向部队出发。

刚进军营那会儿,李连庆心里琢磨着,凭自己这一身本事,怎么着也得去朝鲜战场上当个威风凛凛的战士,可谁成想,新兵训练一完事儿,他就被安排进了炊事班。

过了两年,他被调去了韶关军分区,还是做着以前的工作。但李连庆心里挺乐意,他觉得能继续当兵就很不错了。

1957年11月,李连庆到了该退伍回家的日子,正打算收拾行李回乡呢,巧的是,中央警卫团突然跑到广州军区来挑警卫员了。这消息让李连庆乐开了花,他二话不说就赶紧去报了名,想试试看能不能被选上。

那时候报名当兵的人特别多,初选过后还有一百多号人等着考核。经过一番激烈的比拼,李连庆最终成功突围,成了两个被选中的幸运儿之一。接着,他就跟着部队往北边去了,开启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。

李连庆进了中央警卫团后,很快就成了毛主席警卫员的备选人员。那时候局势还不太平,所以这些备选的人得会抓人打架、开枪射击和游泳等本事。李连庆明白训练有多重要,所以他一点都不敢马虎。

毛主席喜欢游泳,并且游得特别好,所以他接受了游泳训练。有时候,他游得兴起,能在水里漂着,一边抽烟一边琢磨事情,经常都忘了自己还在水里呢。

所以,警卫员得练好踩水的本事,这样才能一直跟在毛主席身边,随时保护他的安全。

警卫员得做到“不怕吃苦,不怕牺牲”,练习踩水得整天待在水里,除了吃饭那会儿,基本都不上岸。为了掌握这一身本事,李连庆流了多少汗水,真是让人难以想象。

我压根儿没想过,自己居然能给毛主席当警卫员,而且这一当就是快二十年了。

李连庆常常会心情起伏,一会儿开心地,一会儿又激动地回想起与伟大领袖毛泽东共度的那段难忘时光。

【艰苦朴素见证光辉岁月】

那时候,要想做毛主席的警卫,不光得会各种打架和防身的本事,还得有高中程度的学问。

不过李连庆从小练武术,学起枪械弹药来倒是挺轻松,但一遇到书本上的知识,他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。

毛主席分配重要任务时,让大家只用心记住,别用笔写下来,免得机密被泄露出去。

在当兵之前,李连庆只是个在村里放牛的娃娃,没几个墨水,但毛主席说知识才是干革命的基础,所以给警卫团找来了教书先生,让他们一定要学好文化。

于是,李连庆在参加军事训练的同时,拼命地学习,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看书来开阔眼界。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,他就从一个粗犷的人变成了有知识、懂道理的青年,好运也悄悄地降临到了他的头上。

1967年,毛主席想知道农村到底发展得咋样,就让警卫员们回家探亲后写份情况报告。李连庆也接了任务回了广东老家,可村民们见到他,没放鞭炮列队迎接,反而把他当成了村里的反面例子,在背后议论纷纷。

现在村里人都晓得他当了17年兵,还是个烧饭的,都觉得他没啥大出息!还有些亲戚叮嘱自家小孩,千万别学李连庆,免得以后啥也干不成,让人笑话。

尽管李连庆遭受了不少讽刺,但他从没往心里去。自从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员,他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思想态度。因为这个职位很特别,组织上要求警卫员不能跟家人朋友透露具体工作,在这样严格的规矩下,他都咬牙挺过来了。

警卫员忙得不可开交,一年到头都回不了家,就连给家里写信都很少。

李连庆从小就没了爸爸,一直是妈妈辛苦带大的。到了1974年,妈妈病重离世,那时候他为了工作责任,都没能赶回家见妈妈最后一面。村里的人还不知情,对他指指点点,他只能默默承受,最后拜托老家的亲戚帮忙处理了妈妈的后事。

对于常年在外的李连庆,失去母亲的痛苦让他心如刀绞,打击巨大。但他始终坚守着“国家至上,主席安全至上”的信念,只能将对母亲的思念和内疚藏在心底,化作泪水默默流淌。都说忠孝不能两全,他承受的压力和内心的煎熬,又有谁能真正懂得呢?

1976年,毛主席离开后,叶剑英元帅找了个老乡李连庆,让他来当自己的卫士长。

十年后,叶剑英元帅去世了。作为一直跟在叶元帅身旁的警卫员,李连庆又一次怀着巨大的伤心送别了敬爱的叶元帅,同时也为自己的25年警卫工作画上了句号。

后来的几年里,李连庆又跑到香港,还在总政广州对外联络局干了一番事业,成绩相当不错。到他退休那会儿,已经是个副军级的干部了,还戴着大校军衔的徽章,最后他和家人一起定居在了北京。

【无私奉献继续造福乡亲】

退休后,李连庆心里一直装着老家。2008年,76岁的他碰到来城里办事的老乡,聊起家乡近况,心里不由得泛起涟漪。这么多年改革开放了,可因为老家在山里,环境不太好,乡亲们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。

荷路村人数不多,只有四百来号人,可村民们习惯懒散,赌博成瘾,村里一年的集体收入连三千块钱都挣不到。李连庆听了心里头真不是滋味,这时候,他已经有了想要回老家的打算。

没过多久,揣着辛苦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和家人的牵挂,李连庆一个人迈上了回家的旅程。

他跟村干部一块去村民家里聊聊,听听大家伙儿对于怎么壮大村里经济、改善村子环境的想法。

李连庆为了让村子早点摆脱落后,把他攒的130多万全拿出来,投到了家乡的发展建设中。

为了让乡亲们更有干劲,李连庆打算先从重建祠堂开始着手。

有了李连庆的鼓励和帮忙,荷路村那座老旧祠堂变身成了“达道书屋”,祠堂前的荒地也被打扮成了漂亮的荷塘,村里那4.3公里的路也铺上了硬面,整条路看起来特别美观。

为了让村子更干净,他帮忙建了一条2公里长的污水沟,还有两个扔垃圾的地方。

贫穷落后的荷路村不久就变了样,以前那个又脏又乱又差的村子,现在变成了“广东省卫生村”和“广东省文明村”。

李连庆看到村子变了样,就琢磨着怎么让村子富起来。于是,他在村里搞了个农业经济合作社,让大伙儿不用出远门就能找到工作,钱袋子也鼓了起来。没多久,荷路村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。

在镇里和村里的干部帮忙下,李连庆把土地分配得更加合理了。这样一来,既没了地没人种和人有地种不上的麻烦,又让村里多了20多亩灵活用地,每年能给村里多赚16000多块钱。

“人生在世,总得有点精气神”,这话是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说的。

对在毛主席身边默默奉献了15载的李连庆而言,“一辈子为老百姓办事”就是他做人的根本原则。

李连庆是个老当兵的,他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、带头干活的好习惯。在自己办的养牛场里,他从不摆老资格,而是像普通工人一样,干些自己能干的活儿。他还亲自下厨,操心着养殖场的每日三餐。

李连庆特别热心做公益,每当群众遇到困难,他总是大方相助,从不小气。

2013年的时候,珠川村委金沙村到了收冬粮的季节,可村里没钱修晒谷场,谷子没法晒。于是,他二话不说,就从自己的工资里掏了3万块钱出来,帮村里把晒谷场修好了。

2014年,听说杨柳中学要办45年校庆,他毫不犹豫地就从自己的养老钱里拿出了3000元来帮忙发展教育。村里谁家有难处需要钱,他也总是二话不说,每次都给个一两千块钱帮忙。

这样的事儿多得数不清。

他总是热心助人,不求回报,满心满眼都为老百姓着想,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和喜爱。

他来自大山深处,是从乡亲们中间走出来的,最后他又回到了农民朋友的怀抱里。

李连庆身上的那股子“农民味儿”——朴实、踏实、肯吃苦,都是家乡的一山一水、一草一木深深烙印在他心里的。

与此同时,他身上那股“乡土味儿”让不少乡亲们心凝聚在一起,他还为大伙儿办了不少好事、实事。

李连庆说:“我出身农民家庭。我回来不是为了给祖宗长脸,也不是贪图这儿的好空气,就想在有生之年能帮乡亲们一把。”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